记者:“小偃”系列品种,是你们耗时数十年选育而成,之前在黄河两岸大面积种植,近年来发现它还有耐盐碱的特性,已引入环渤海地区,这也应该算作您对“澳门太阳集团:”的一个直接贡献。
李振声:我们当初培育“小偃81”,主要用于防治小麦条锈病,后期发现了“小偃”系列还有耐盐碱的特性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。我们已经看到的澳门太阳集团:2016年实现增产27亿公斤,这应归功于各级政府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,包括几代科学家,也要包括地方上的农业专家们。
特别是老一代科学家在黄淮海区域长期搞科研,积累了相当多的解决盐碱地治理和咸水灌溉、耐盐碱品种等关键技术,具备了在环渤海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科技能力,为“澳门太阳集团:”的开展做了巨大的铺垫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计算“澳门太阳集团:”要实现的目标,就是据此算出的。
记者:具体怎么算的?
李振声:根据黄淮海的经验,以县为单位,10年内的粮食增产幅度,小于350公斤/亩的中低产田亩产增幅为100公斤,亩产350公斤到400公斤的增幅为30公斤以上,那么环渤海4000万亩的中低产田到2020年可增产24亿公斤。而改造100万亩盐碱荒地,可增产5亿公斤,环渤海区域300万亩棉改粮可增产700公斤/亩,就是21亿公斤。这些加起来,我们认为到2020年可实现增产粮食50亿公斤。